|
|
随着毕业季的到来,高校毕业生进入就业关键阶段。据统计,2023届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1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人,再创新高。不少毕业生因就业压力大,求职期间被一些不良招聘的假象所迷惑,误入犯罪歧途的情况时有发生。
为帮助毕业生平安顺利求职,远离不法分子的侵害,西检君为同学们列举了常见的求职陷阱,希望同学们能够在求职的过程中擦亮双眼,避免一不小心走上犯罪道路。
一、传销陷阱-组织、领导传销组织罪
传销是指组织者或者经营者发展人员,通过对被发展人员以其直接或者间接发展的人员数量或者销售业绩为依据计算和给付报酬,或者要求被发展人员以交纳一定费用为条件取得加入资格等方式牟取非法利益。
在毕业季,许多传销组织利用毕业生求职压力大、求职心切的心理,打着“高薪高福利招聘”或“低投入高回报创业”的幌子,将毕业生骗入传销团伙。
二、帮助转账陷阱-洗钱罪;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
随着公安机关对诈骗等犯罪链条的打击力度不断加大,有些犯罪团伙想要将非法赃款转移的难度也越来越大。所以,一些犯罪团伙就在网上招募那些涉世未深的年轻人,以赚取高额佣金的方式引诱他们帮助“洗钱”。
三、引流陷阱-诈骗罪
有些诈骗团伙会招募“话务员”,要求入职者按照设定好的话术,利用非法获取到的公民信息名单拨打电话或发送短信,自称是各类平台的“客服”,引导受害人添加上游诈骗分子的联系方式,为其提供帮助。
四、出国捞金陷阱-偷越国边境罪
为吸引国内年轻人,境外诈骗窝点在网上大量发布招募信息“不看学历,不看年龄,不需要工作经验。只要来某国,月入几万不是梦。”不少大学生受其高利诱惑,在蛇头带领非法偷渡到境外,实际陷入犯罪泥潭。
五、非法集资陷阱-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集资诈骗罪
有的公司营造高大上金融行业虚假表象,以高额提成为诱饵,在社会上大量招募大学生业务员,通过在大街上向公众发宣传单,宣传相关产业的美好前景,以明显超过银行的高息为手段拉人投资,从中赚取高额提成,其行为构成犯罪。
检察官四招教你如何避“坑”
一看企业是否正规。企业信息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无法查询或状态异常;企业没有办理营业执照而对外经营。
二看经营项目是否合法。公司无特许行业经营许可,却经营相关行业;销售产品明显属于三无产品,能听到同事们对产品的议论,并且没有同事会购买自己公司的产品;经常被客户投诉举报,被推销对象称作骗子。
三看经营手段是否异常。如销售话术里存在夸大、虚构事实等虚假内容,需要撒谎或者借助假证件文件来完成销售;公司产品销售价格十几倍甚至几十上百倍于进价。
四看企业内部管理是否规范。如公司制度混乱,无故变更公司名称,无故变更办公地点;公司人员流动异常频繁;工资不打入银行卡,也不是通过微信、支付宝等网络支付工资,而是现金或其他无登记记录形式结算工资。
检察官提醒
出现上述情况,只是有可能存在违法犯罪的情形,但不是必然存在。在寻找工作中,同学们务必要提高警惕,不要急于求成,勿被高薪待遇蒙蔽双眼,盲目追求不切实际和自己能力不匹配的高薪工作。同时要不断提高法律意识,一旦发现自己加入犯罪公司,要及时抽身,主动报警配合公安机关调查,争取法律上的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