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深秋,当金黄的稻浪在新建区金桥乡大观村的田野间翻滚时,我怀揣着组织的殷殷嘱托和检察人的使命担当,以驻村选调生的身份开启了基层淬炼之旅。七百多个日夜的驻村岁月,从校园到田野,从“高材生”到村民认可的“小胡”,从手足无措的“新兵”到独当一面的“多面手”,这段用脚步丈量民情、用汗水浇灌希望的成长历程,让“检察蓝”在乡村振兴一线绽放出别样光彩。
破冰记:一座候车亭的温度
初到大观村的日子,方言的隔阂、工作的千头万绪曾让我倍感压力。但我深知,唯有俯下身去,才能真正走进群众心里。跟着第一书记走村串户的第三周,在脱贫户万叔家里了解情况时,我偶然捕捉到老人家“等车难”的痛点问题——每逢雨季,老人去市区看病时,总要撑着伞在泥泞中苦等半小时一班的公交。这个看似微小的痛点,却成为我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
经过连续两周的民情调研和实地查看,在保留村口原貌的情况下,利用选调生服务群众经费建成了一座集村庄宣传、休憩功能为一体的公交候车亭。如今,这座以“秀美乡村、生态大观”为主题的白色候车亭,不仅成为村民交口称赞的“暖心驿站”,更见证了我从“外来客”到“自家人”的身份转变。
振兴路:三产融合的突围战
产业兴,则乡村兴;产业旺,则乡村旺。面对大观村“三缺”困境——缺非农业用地、缺青壮劳力、缺产业思路,我们在市检察院的精准帮扶下,打出了一套组合拳:通过探索“飞地经济”模式在邻村打造的新建区上天岭家庭农场,创新“葡萄+草莓”轮作体系,发展“旅游+休闲采摘”的农旅项目,实现亩产效益倍增;培育的党员示范户带动脱贫户发展蔬菜、鱼塘生态种养,构建起“产供销”一体化链条;引进的车前草试种项目、芦笋种植项目、“拥抱田园生活”体验式农场等项目,探索出“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订单农业新模式。
犹记得2023年寒冬,为推进村级道路“白改黑”建设,打通产业发展的“最后一公里”,我们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顶着风雪协调施工,最终于2024年底完成了全村村级道路的“白改黑”改造。如今,这些产业项目年创收超50万元,带动21户脱贫户稳定增收,昔日的“空壳村”正焕发出勃勃生机。
法治行:青锋送法的润物功
作为检察系统的选调生,我始终思考如何将专业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青锋送法”法律服务队的应运而生,让法治的种子在这片土地生根发芽。我们针对不同群体量身定制普法“菜单”:为留守老人编排防诈口诀,给中小学生开设“法治小课堂”,替务工人员制作“维权口袋书”。
记忆最深的是2023年12月开展“普法宣传进乡村”活动时,我们在村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以案释法”的方式进行反诈宣传,让法治进入老人心中。两年来,这支从4人发展到17人的普法队伍,已开展普法活动50余场,惠及群众1200余人次。当看到村民开始主动咨询法律问题、用法律手段处理纠纷时,我深深体会到法治乡村建设的深远意义。
再出发:泥土芬芳砺初心
驻村岁月赋予我的不仅是能力的锤炼,更是为民情怀的滋养——两年的驻村帮扶经历让我深刻体悟到,“检察为民”绝非空洞口号,而是浸润于每一起案件的办理、每一项法律监督的实施、每一次普法宣讲的开展之中。如今,带着沉甸甸的收获回到检察岗位,胸前的检徽愈加璀璨。我将带着这份沾满泥土芬芳的初心,在新时代法律监督的征程上,续写“检察蓝”的为民华章。
——讲述人:胡平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