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页翻动间感悟法治精神,于文字共鸣中筑牢信仰之基。为深入推进学习型检察院建设,让书香浸润检察文化,红谷滩检察院近日举办“红心青年读书会”。
活动伊始,参加活动的干警们一同观看了电影《后池新愚公》。这部以邯郸市涉县后池村村民真实事迹为蓝本的影片,生动讲述了后池村百姓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不等不靠、自力更生,用钎凿锤击修筑山间致富路的艰难历程。观影过程中,干警们被影片中后池村党员干部化身“新愚公”,带领村民用钢钎凿开绝壁、以汗水浇筑通途的场景深深打动。
观影结束后的分享环节,干警们结合自身工作实际,畅谈对影片《后池新愚公》的深刻感悟。有的干警被村民们在困境中展现出的坚韧不拔和乐观主义精神所打动,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将以更加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也有干警从影片中领悟到了团结协作的重要性,认为检察工作也需要各个部门之间紧密配合,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才能更好地履行职责,为社会公平正义保驾护航;还有干警谈到,电影中的后池村党员干部化身“新愚公”,带领村民用钢钎凿开绝壁、以汗水浇筑通途,这种无私奉献、造福后代的精神值得每一位检察人员学习。
办公室 聂学文
作为党员,看《后池新愚公》时,村民们一锤一钎凿山路的韧劲总让我想起工作中的硬仗。他们面对陡峭山崖,没想过“等条件”“靠支援”,而是挽起袖子自己干,这份主动担当正是党员该有的样子。
工作中,常遇到需要啃到底的任务:比如跨部门协调的复杂事项、需要长期跟进的基础工作,就像后池村人要凿通的整座山崖。但村民们日晒雨淋不歇脚、工具磨坏了就换的拼劲,总在提醒我不能有“松口气”的懈怠。
现在面对这类任务,我以他们为榜样:带头往前冲,像村民们合力搬石头那样团结同事,把“怕麻烦”的心态换成“钉钉子”的坚持。党员的先进性,不就该在这样啃硬骨头的过程中体现吗?这股子不服输的劲头,正是我们突破工作瓶颈的底气。
政治部 朱青华
《后池新愚公》展现了当代党员群众在绝壁悬崖上凿路开山的壮举,是“愚公精神”在新时代的生动诠释,后池人面对险峻山势,以铁锤钢钎开凿出希望之路,其不畏艰难、自力更生、团结奋斗的精神内核,正是共产党人宝贵品质的缩影。
作为党员,后池人的事迹是震撼心灵的洗礼,更是催人奋进的号角。它时刻提醒我们,要将“人民至上”的信念铭刻于心,将“愚公”般的奋斗基因融入血脉。面对工作中的“拦路山”,我们要以同样的坚韧和实干去攻克,将公仆意识转化为服务群众的点滴行动。
新时代征程上,当以“后池新愚公”精神为烛火,点燃奋斗激情,立足岗位,用不懈努力在服务人民的道路上凿出更宽广的坦途。
第一检察部 朱程锋
《后池新愚公》最打动人心的地方,在于它真实地展现了要改变命运、做成大事,即需要党员干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又需要群众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基层党组织和村支书是“主心骨”,他们不是高高在上地指挥,而是身先士卒。老党员带头、村支部动员,在怀疑和困难面前顶住住压力,充分发挥领导作用。没有这个坚强核心,村民们的力量就难以凝聚。
村民们的进取心和不认命的顽强意志则是后池村能够最终实现破山开路的根本动力。面对穷困大山,村民们渴望改变命运、改善生存环境的主观能动性被激发了。他们响应号召,有的拿出自己的积蓄、有的奉献自己力气,从使用最简单的工具开始,砥砺奋进,挑战不可能。这份源自内心的改变渴望,是修路大业得以持续推进的最坚实的基石。
影片深刻揭示:基层党员干部带头,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可以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而群众的决心和力量,是支撑事业推进的顽强基石。这两者缺一不可,相互成就。这种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之间的紧密互动,让后池村凿石破山的奇迹成为可能。
第二检察部 章嘉玉
影片以“石头村”的艰险环境拉开序幕。讲述的是河北邯郸县后池村发生的真实故事。后池村留守老人们自发组织义务修路队,自备干粮,背锅带碗去上山修路,而后年轻人们也纷纷加入修路队伍。在修路的艰辛路途中,发生了很多感人的故事。牺牲小我,成就大家的老村支书,身患重病也要坚持去修路,甚至花光积蓄去支援修路。向前哥不计前嫌,在生死关头拉住了向大家索要过“过路费”的村民。
“不等不靠”。在影片当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拒绝苦熬,党员带头自力更生,竭力打破贫困现状的精神。老村支书在知道自己身患肺癌的情况下,豁出一切去打破现状,拒绝躺平!这也是我们当代人最需要学习领悟的。
第三检察部 熊威
《后池新愚公》中开山锤的撞击声铿锵作响,村民手中的镐钎,正如我们手中的法律条文,是改变环境、重塑秩序的利器。他们用血肉之躯一寸寸开凿荒山,我们则凭信念与法理,一寸寸凿穿正义前路上的坚壁。村民移山不单为了生计,更为子孙留下可耕之地;而司法守护者所追寻的公正,何尝不是为了给未来社会开辟一方清朗沃土?愚公精神穿越千年,其内核恰是那种“子子孙孙无穷匮”的担当与坚韧。
当电影中梯田最终如明镜般镶嵌于群山之上,我仿佛看见理想中法治图景的倒影——那是千千万万法律人用信念与行动,在每寸土地刻下公平印痕的永恒工程。
第四检察部 王丹丹
观看《后池新愚公》,我的内心久久无法平静,被影片中后池村百姓的坚韧深深震撼。
影片聚焦太行山深处的后池村,这里曾“地在半空中,路无半步平”,交通闭塞严重制约着村子的发展。但后池村党支部喊出“不等不靠,出路自找”的口号,带领村民们用最原始的工具,一锤一钎地修筑太行“天路”。那一个个在悬崖峭壁上开凿道路的身影,满是坚定与执着。74岁的刘羊年老人用土法钻开几百斤大石,碎石垫路基,整石垒石堰,令人动容。
后池村人肩挑手扛,众志成城,用汗水和血水浇灌出希望之路,深刻诠释了新时代的“愚公精神”。这种精神也让我明白,在生活与工作里,无论遭遇多大的困难,只要坚定信念、团结一心、持之以恒,就没有无法逾越的高山,没有不能抵达的远方。
红角洲检察室 肖贵莲
在观看《后池新愚公》的过程中,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影片中,后池村的村民们用最朴实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坚韧不拔,什么是无私奉献。他们没有现代化的机械设备,没有充足的资源支持,甚至前期没有年轻人的参与,却凭借着一股永不言弃的精神,在陡峭的山崖上开辟出一条通往外界的道路。这一结局不仅是对愚公精神的礼赞,更揭示了“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真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或许不会真的去移山,但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需要翻越的“大山”,或许是事业上的瓶颈,或许是生活中的困境。而愚公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保持初心,持之以恒,终能开辟属于自己的道路。
书香致远,检心如磐。这场“红心青年读书会”,不仅是一次文化浸润的精神之旅,更是一次凝聚共识的思想洗礼。让读书成为干警的生活常态,让理论学习转化为司法为民的生动实践,以更饱满的姿态在法治道路上砥砺前行,让红心在书香中永耀,让检徽在履职中生辉!